长者模式
退出长者模式
今天是: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天气:

指尖飞花“编”写非遗新章——记射阳草编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戴启富

发布日期:2025-03-22 10:17 来源:射阳日报作者:记者 陈慧敏 浏览次数:29 [字体: ]

  果盘、笸箩、鱼篓、斗笠……走进射阳经济开发区桃园新村民族馆,一个个工艺精美、造型别致的草编手工制品吸引眼球。而这些作品正是出自射阳草编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戴启富之手。


  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多年来,戴启富以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对非遗文化的执着坚守,向世人展示射阳草编技艺之美。


  射阳草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一种运用柴撕、石磙、竹夹、纺纱车、劈篾器、划蒲器、木制织布机、平织机等工具,利用滩涂盛产的芦苇、蒲草等天然材质为原料基材,制作成篮、席、摺、篓等多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


  “我小时候就跟祖父他们学,编小蜻蜓、小蚂蚱这些小动物,还有箩筐草帽这些生活用品,一编就编了六十多年。现在我把这门技艺传给了我儿子,他做得很好。”戴启富出生于草编世家,父亲戴元忠是射阳草编技艺第十代传承人,早些年,他便将“接力棒”交给了儿子。两代人虽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却有着同样的追求——让射阳草编技艺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2016年,射阳草编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更让戴启富对草编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充满了信心。“作为传承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不仅要把这门技艺传下去,还要把它带上更大的舞台。”简短的话语里,是戴启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老手艺”如何焕发“新生命”?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戴启富意识到,要想让草编技艺真正传承下去,还需要创新发展模式,让草编技艺搭上乡村振兴这辆“顺风车”。


  2013年,在县有关部门财政资金的扶持下,桃园村成立桃园家饰有限公司,规模扩大到18个分厂、分社,覆盖本县12个镇及山东郯城,带动就业超万人。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射阳草编实现从家庭作坊向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多亏了村里帮着发展草编手艺,我们农闲之余会来厂里‘练练手’,一年下来比以往又多了一笔收入。”不少桃园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既能打发时间,还能增加收入,可以说是挣钱娱乐‘两不误’。”


  戴启富还组织广大草编行家一同弘扬发展这门技艺,并通过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带动桃园草编产业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他说:“我想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把非遗草编技术传授给更多的百姓,扩大草编规模,创新发展草编工艺,做大做强草编产业,为村民们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收入。”


  截至目前,桃园村已有150多人加入草编产业队伍,利用农闲时间兼职草编手工的农民每年平均能增收1万多元,全职从业者可达 4 万多元,草编已经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根根柔韧的草茎在指尖上下翻飞,经过挑、压、编、绕等一系列精巧工序,“变身”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近日,草编作品的短视频陆续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线,射阳非遗草编因此走入了更广大群众的视野。


  在视频中,戴启富不仅展示了精美的成品,还细致地还原了草编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挑选,到编织步骤的分解,他一步步引导观众领略草编的奥秘,让更多人感受到草编艺术的独特魅力。“除了录制视频,政府还举办了草编技艺培训班、文化节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草编人才,让这一非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戴启富介绍。


  近年来,我县先后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目前已成功申报非遗保护项目4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9个、县级26个。


  如何为非遗文化展示按下“快进键”?戴启富的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范例。“我们计划拍摄一系列的射阳非遗的中英文短视频,并依托小红书、抖音等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推特、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扩大射阳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承度。”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