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驻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发布日期:2024-05-09 08:39 来源:射阳日报作者:记者 吴杰婷 杨兰玲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4年春夏之交,省委驻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进入收尾阶段,7名队员在县行政中心进行最后一次集结,对两年驻村工作进行全面盘点。

“放不下”“舍不得”,当谈到不久后即将离射,队员们内心却是满满的牵挂,办公室里频繁响起语音通话声,众人纷纷忙着对挂钩事务进行事无巨细地叮嘱。

“刚开始到挂钩镇村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小打小闹。现在即将离别了,听到最多的话是‘常回家看看’。”回望来时路,队员们感慨万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光阴,扭转了干部群众的刻板印象,更让鹤乡沃野处处焕新:四明镇产业招商、阜中村冷链物流等22项特色产业项目拔地而起,海河镇六份居、兴桥镇跃中村等从“薄弱”到“标杆”,洋马镇贺东村低(零)碳社区绿意涌动……

跨域:基层“小白”有些慌

第一次下村,海河镇六份居第一书记刘程鑫就咂了舌:村集体长期处于负债状态,村委班子软弱涣散,甚至为了躲债将党群服务中心大门紧锁。

不远处的阜中村里,唐健也有点发怵。作为国际级运动健将,他前30年全身心投入体育事业,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对自己实在没信心。

工作怎么开展?不仅刘程鑫、唐健心里犯嘀咕,工作队其他人都有些慌神。2022年6月,省委驻射阳县乡村振兴工作队7名成员集结完毕,大家来自省电力公司、省体育局、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系统等各条线,个个手握“重金”、身怀“绝技”,但难就难在此前从未接触过基层工作,更别提帮促这样的“苦活”“累活”。

可面对村民们期盼的眼神,刘程鑫觉得自己硬着头皮也得上。令他心安的是,这个7人小团队,个个都充满干事的斗志。

刚到任没多久,队长王胜便带领队员们赴新四军纪念馆开展实景党性主题教育,在这片革命老区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党的奋斗历程。“再苦再累就两年”“要给后方单位争脸”“摘掉‘镀金’的帽子”……回程的车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心潮澎湃、干劲十足。

人心齐,泰山移。在王胜的带领下,成员们情况互通、工作互助、资源共享,先后28次入村调研,征集项目需求50余项,将村情民意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按照“宜分则分、宜合则合”的思路,对2600万元帮扶资金整体考虑、分配使用,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省里选派的首批工作队,我们工作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队长王胜坦言,但队员们愿意拼,再加上第一书记本身拥有着更加丰富的资源、专业的知识、开阔的思维,正是地方乡村振兴路上的最佳“合伙人”。

寻路: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奔跑”

寻路,是第一书记上任后遇到的普遍难题,但事在人为!

孙昌权至今难忘第一次到达洋马镇药材村的场景。

“当时正值天气干旱,很多老人拿着水管为菊花苗进行人工浇灌,看起来实在辛苦。”孙昌权说。

菊花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背景下,如何让该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来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孙昌权很快有了破题思路——针对菊花种植自动化和信息化进行攻关。

“设计图纸自己画,机器零件也需要自己焊接,不断试验,不断改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首台菊花采摘机械问世,以往20个人同时劳作才能完成的采摘工作,如今一台机器就能完成。

与此同时,菊花大数据智慧种植示范基地也在如火如荼建设。土壤、水情、虫情在大数据平台一览无遗,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的浇水施肥。

“如今的洋马菊花产业,是真正的朝气行业!”孙昌权高兴地说。

同样扎根洋马镇,挂钩贺东村的茅晓东数次驱车行遍村中各个角落,满目绿意令他思绪渐生:何不打造一处绿色发展典范,更好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

他带着这一想法找到来自国网盐城供电公司的队长王胜和队员冯定东,三人讨论后一拍即合,一张关于低(零)碳社区的蓝图徐徐铺展。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全力支持下,总计约1960平方米的光伏电板依次铺展,50千瓦/100千瓦时的储能系统正式投运,光伏发电量、充电桩实时功率、社区用能等数据在贺东社区综合能源低(零)碳管理平台上跳跃不停……

“目前社区已经实现生产生活用能全绿色低碳,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59吨,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益11万元。”看到项目成效初显,茅晓东心中石头终于落下。

同一年内,工作队挂钩镇村重点项目“四面开花”:

兴桥镇跃中村加州鲈鱼水桶养殖项目风生水起,兴桥韭菜农民合作社红红火火,特色农业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也让村集体家底更厚、干劲更足;

海河镇标准化产业厂房、四明镇工业厂房鳞次栉比,依靠资金入股、厂房租赁,海河镇六份居每年增收18万元;

2023年,海河镇、洋马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聚势: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新时代的乡村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位的振兴。第一书记们“穿针引线”,不仅带来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还促进了资金、科教文体卫等资源的集聚,以绵绵不断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持续走深。

在跃中村,冯定东打造“村网共建”示范点,实现村民办电业务不出村;贺东村内,全市首个电力爱心超市建成,引导村民文明向善;唐健根据阜中村小学羽毛球特色,邀请专业运动员常态化执教……“我们深切意识到资金的帮扶有限,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政策和平台资源的倾斜让乡村焕发无限价值。”冯定东感慨。

去年4月,四明镇负责人找到工作队,直言当地建设产业园的困境,希望工作队帮忙投资。“四明镇并不是我们的驻点乡镇,我们资金有限,但是也希望为他们、为射阳做些事情。”王胜回忆。当晚,工作队召开会议,从事金融工作的队员张兵提出,能不能利用省里的一些金融产品,为当地争取更多资金呢?说干就干,工作队发挥“五方挂钩”协调机制作用,不久后于全省率先定制开发“五方挂钩贷”专属金融配套产品,低息贷款5千万元成功“滴灌”给四明科创园。

念兹在兹,须臾不忘。两年来,工作队紧扣五大振兴目标任务,着眼县委、县政府工作全局,深度调动后方单位资源,引进2023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邀请苏南名师来射开展名师教学研讨定点帮扶活动,推动县中医院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对全县200多名村干部开展轮训……一系列举措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不断转化为我县未来聚集更多资源的“加分项”。

驻村结束之际,又传来好消息:贺东村获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放眼广袤田野,工作队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一边厚植沃土、向下扎根,一边开枝散叶、绵延勃发,留下的无尽财富必将掀开射阳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