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240143874372/2019-16203 组配分类 机构概况
发布机构 射阳县海河镇 发文日期 2019-03-19
文号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性

海 河 镇 简 介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一、境域简况

  海河镇地处射阳、阜宁、建湖三县交界处,东与本县陈洋镇、南与新坍镇、建湖县的冈东镇,西与建湖县的草堰镇、阜宁县的沟墩镇、吴滩镇,北与本县阜余镇相邻。镇域面积12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二、建置沿革

  1986年,海河公社撤社建乡。

  1993年,经省市县三级批准撤乡设镇,改为海河镇人民政府,并按大队建村、生产队建组。

  2001年7月村居合并,海河镇辖十四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

  2002年由海河居委会分划为海关居委会和海湾居委会,其中海关居委会辖海河村、海河老街、清和村四组、旭日村六组。海湾居委会辖原海湾村和五星、条海村部分组。

2005年各村(居)委员会基本情况

村(居)

村(居)小组数

并村前村居名

自然村庄名

耕地面积(公顷)

经济总收入(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元)

新运

5

新运

桶盐码头

2974

279

4035

4986

巨星

7

巨星

扫竹滩、团滩口

2876

249

4350

5003

川彭

7

跃北、川彭部分

上川子、腰站、渔港

3516

338

6264

5011

彭庄

7

彭庄、川彭部分

川子口

2934

254

4443

5020

跃华

10

五星、跃华

大季滩、小南滩

4147

479

6835

5005

烈士

9

烈士、旭日

缪家墩塔港

3879

521

6544

5005

陡港

5

陡港

陡港庄

2733

306

4076

5029

革新

8

革新、阜丰

毛鱼港、后公司

3386

533

6715

5029

塘洼

5

塘洼、黄沙

塘家洼

3940

565

7249

4967

复兴

7

复兴、清和

福星庄、三星庵

3687

463

4985

5003

华北

7

华北、官滩

东官滩、西官滩、老屋基

3865

461

7632

5032

条海

8

三星、条海

戴家墩子

3059

394

6550

8184

高华

7

东胜、高华

高屋舍子

3867

487

7241

5023

陈墩

7

王港、陈墩

牡丹港

3940

461

6968

5021

海湾

5

海湾、五星条海部分

巴家墩子

5036

119

5149

5103

海关

5

海河

小关子

3880

116

5029

5010

  说明:原果林场村在2001年村组撤并时,划归为镇农林中心林业站的下属单位,有关情况纳入海关居委会统计,原果林场村撤销。

  三、土地人口

  海河境域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6127公顷。镇区域呈不规则多边形,地势平坦,有机电排灌站124座、4495千瓦、87.5流量。境内有南北走向大沟14条,东西走向中沟112条,沟河纵横,排灌分开,旱涝保收,为盐城市产粮大镇、果品大镇,另有海河、运棉河、廖家沟流经本镇,是河网化、条田化的农业大镇。

  海河镇居民以汉族为主。随着移民及外地居民的迁入,自上世纪末全镇增加了苗、壮等12个少数民族。

  2005年,全镇18326户,总人口58275人,男女比例为51%:49%,其中农业人口49359人,非农业人口8916人,集镇常住人口8850人。全镇人口中,汉族58155人、苗族35人、壮族15人、彝族9人、瑶族7人、回族8人、满族6人、侗族15人、傈傈族3人、土家族13人、拉古族4人、布依族5人。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农业

    1、农业生产。1986年,海河乡仍沿续1981年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按人口分田到户实行个人承包。年终收入,除去每亩地需上缴农业税、水利费、基础设施费计118元外,其余归承包人所得。当年全乡财政总收入841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入412万元,占乡财政收入的49%。据统计:1986年农民全年农业总收入除去两上缴,人平纯收入580元,比未实行土地承包的1980年翻一番。

  1990年,针对稻麦易于倒伏减产的情况,海河镇请专家会诊,认定为因为长期施用氮磷肥土壤缺钾所致。于是,在全县第一家办起了配方肥厂,农户都用上了测土配方肥。这一年,虽遭15号强台风大袭。但海河的粮食仍获得大丰收,《群众》杂志为此发表《科学技术能胜天》的文章,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地派两个专家专程到海河考察,当年,人平纯收入达1082元,比1986年增加502元。

  1998年,农村实行二轮土地承包制,允许土地流转,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据统计,1999年全镇有1.2万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办企业。至2005年,全镇有21160名农民进城务工,这些人员年平均收入在12000元左右。

  2005年,由于农业税减免,国家对粮食生产增加了补贴以及购买农机具的扶持,一批农民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免耕机,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更新,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的种收、排灌、治虫、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年粮食总产达59389吨、棉花2464吨、油料2737吨,都超过了历史。

 2、林业生产。全镇有集体林地107公顷,全部按村、居委会划分给村(居)民承包管理,承包费一次性交清,各村(居)沟、港、河岸、田边的零散隙地由承包地户主栽植管理,收入归承包人所有。至2005年,造林面积达24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3公顷,迹地更新面积47公顷,人工更新面积47公顷。

  3、多种经营。海河的多种经营经历了三个发展高潮期。

  以农民彭正木为代表的家禽养殖高潮期。大包干之后,海河老街居民因无土地耕种,便尝试着从事鸡蛋的长途贩运,到1986年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期,上海各大菜场都有海河人批发鸡蛋。为了满足上海市场的需求,海河本地蛋源不足,就到阜宁、滨海、建湖等地设点收购。海河人看到鸡蛋市场走俏,就打破了多年来一家只养三五只鸡的传统,开始扩大养鸡规模。陡港村民彭正木看准行情,自办炕坊,一年炕苗鸡十几万只,不久又办起年炕百万只的大炕坊。他不仅自己炕家禽还搞育雏,办了一个年饲养万只的养殖场。在彭正木的影响和带动下,陡港村户户养家禽超百只,有的达千只。到了1990年,全镇饲养家禽总数达80万只,户平近50只。彭正木成了射阳的名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以五星村为代表的梨果生产高潮期。海河从1958年开始栽梨树,到了1986年全镇只剩五星村沿廖家沟边还有几十公顷梨树,五星的梨都是秋白梨、皮薄肉嫩、味甜核小,所产梨子全部运到泰州批发市场。在“哪样赚钱长哪样”的年代,人们看到了发展梨子的前景。到1995年,秋白梨发展到600公顷以上,成了江苏省的秋白梨生产基地,当年产梨6269吨,列射阳第一。1998年,镇政府派出人员,带着样品,南下宁波、福州,北上沈阳、天津,考察市场、联系客商。那几年,每到立秋过后,外地客商纷纷来海河,卡车一直开到梨园,将成熟的梨果源源不断的运往各地。果农又在梨园里套种药材、蔬菜,使一亩梨园超过两亩粮食的收入。

  以养虾为主的淡水养殖高潮期。1986年,海河的淡水养殖主要是以自然沟塘为主进行小规模放养,除自己食用外,剩余少量也只是在本地上市。1986年以后,农民开始并沟塘,整理旧河道,利用荒滩洼地开挖鱼塘。到1990年,全镇有万亩鱼塘,主要放养青、草、鲫等鱼类,价格低,效益不高。1997年开始放养罗氏沼虾, 2003年放养南美白对虾,亩产达500斤,出塘价达每斤10元,亩收入5000元,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到2005年,全镇淡水养殖1325公顷,其中罗氏沼虾与南美白对虾800公顷,当年仅南美白对虾就产2500多吨,产值5174万元。

  二、工业生产

  1986年,海河的工业仅有七八家小工厂,新增的食品厂、玻璃厂、矿用设备厂也都是二十来个人,全年工业产值713万元。

  1990年,新增了年产值超过300万元的阀门厂,还有面粉厂、米厂、文印厂、配肥厂以及村办户办小厂,年产值达1960万元。

  从1991年到2005年,海河工业经过改制、发展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新增了亚麻纺织、银旺纺织、雅鸣塑料等企业,同时还盘活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如米厂、窑厂,还发展壮大了原来的一些企业,像海河校办工业公司,成了苏北最大的劳保手套出口专业生产厂。2005年,全镇工业产值达1.2亿元。

  三、建筑业

  1986年海河建筑站有两个工程队,60多名工人,没有大型设备,仅能在本镇范围内建些平房及三层以下的楼房,年产值125万元。到了1990年,建筑站发展到三百多人,增添了一些设备,有了专业的技术员,能建筑七层以下的楼层,不仅在本县范围内施工,还有一个工程队长年在山东东营市施工,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1994年,国家允许私人搞建筑,原建筑公司人员组建私营建筑公司,海河镇又重新抽调村干部,并招了一批瓦工,重新组建建筑公司,到2004年便关门息业。到2005年,海河只有零星的瓦工和民间小型建筑队在施工。

  四、商业服务业

  1986年海河镇餐饮服务项目较少,只有老街3家小饭店,2家小旅社以及熟食业4家、理发店6家、浴室2家、小商店21家、中西药店3家、照相馆2家、农机修理1家。至2000年新增3家规模较大的旅社、饭店,3家农机、与车辆修理部,1家1000m2的商场,百货商店增加到40家。

  随着海河镇区域不断扩大,集镇人口增加,服务业项目和服务人员相应增加,服务项目、门点也相应扩大, 新增美容、美发、摄影、彩扩等设备高档,技术先进的服务项目。到2005年伯森路、盐海路上布满了商业服务网点,其中有档次较高的旅馆8家、浴室9家、理发室19家、饭店36家、摄影6家、家宴服务12家、网吧1家、茶室1家、小超市12家、药店12家、书店3家、日用百货店36家、手机电信6家、农资销售15家,海河人不出镇就能购买到需要的商品,就能享受得到满意的服务。

                  

海河镇5个选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项目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其  中

工农业生产总产值

(万元)

其  中

粮食总产量

(吨)

棉花总产量(吨)

油料总产量(吨)

企业利税总额

(万元)

财政收入(万元)

人平收入(万元)

一产(万元)

二产(万元)

三产(万元)

工业(万元)

农业

(万元)

1986

3690

3164

142

384

3306

142

3164

42611.1

728

366

20.5

83.8

367.43

1990

11518

7908

2278

1132

10186

2278

7908

47783

1372

458

90.7

139

672.79

1995

18196

12423

2637

3136

17168

2450

14718

59598

2305

761

891

130

2991

2000

28003

12800

8168

7035

20635

7835

12800

53973

3544

949

755

240

3263

2005

59698

16849

27349

15500

44198

27349

16849

59392

2464

2731

2529

1016

4945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

 

  一、集镇建设

  海河镇政府所在地是1985年才形成关南大街和盐海街, 1986年通过填沟塘垫农田,陆续砌满了房子。1999年,用疏竣廖家沟的淤泥填了700米长、50米宽、-2.5米深的整治河,建起了海河农贸市场。1987年在廖家沟上建起了海关大桥。1992年开始,关南大街向东西两头各延伸了500米;1999年盐海路桥北段路西从河里打桩建房,结束了半边街的历史;以后又陆续新建了沿河路、商业街和关北大街。至2005年,建城区扩展至2平方公里,街道总长5.5公里,整个建城区楼房建筑面积达61万平方米。1989年前所有街道都是砂石路面,这一年,在县公路站的支持下,将关南大街浇筑成简易的柏油路,2003年又改成水泥路,同时将关南大街命名为伯森路,侧翼有绿化带,两边都有路灯、广告灯箱,其他街道亦变成简易的柏油路面。

  二、环卫建设

  1986年,海河集镇主要街道已有人正常保洁。随着建城区的扩大,常住人口的增加,环卫工作量逐步加大,1995年成立了“海河镇环境卫生管理所”,至2005年,有环卫工8人,街道两旁有垃圾箱80个,垃圾池18处,公共厕所16座,垃圾车5辆,环卫设施基本齐全。

  三、绿化建设

  1986年,海河街道没有植树,只有机关单位内栽一些杂树。1990年,关南大街两侧全部栽上柳树。2003年,随着水泥路面的建成,道路两边都建起了花池,栽上香樟和红绿相间的花草。到2005年,绿化面积达3.5公顷,覆盖率达24.4%。

  四、农村住宅建设

  1986年,农村住宅以砖瓦结构的平房为主,还有不少草房危房,建城区也只有100多户建楼房。1986至2005年,农村住宅发生四大变化:一是不再有草房危房;二是楼房别墅占到30%;三是90%的平房搞装璜,上面吊顶,下面贴地板砖;四是80%的农户门前浇筑了水泥场,既整洁美观,又为晒粮棉提供了方便,全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8.8平方米。

 

第四节 社会事业

 

  一、交通运输

  1986年,海河的交通运输主要靠船,乡里有航运公司,有运输船150条,计4500吨位,各生产队也都有挂浆船,而手扶拖拉机很少上路,客货车一辆没有。当时,通往县城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上合德颠颠簸簸要一个多小时;通往新坍的是一条高低不平的碎砖路。乡内只有通往华北村的一条泥土路;通往其他各村即使有泥路,也大都因为没有水泥桥而被河流隔断,只能走拖拉机。

  1990年海河到合德的柏油路建成通车,1994年海河到阜余铺成了柏油路,1996年海河到新坍的碎砖路改成柏油路,2003年海河到沟墩的329省道通车,2005年底1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全镇90%的农户晴天可通小汽车。

  由于道路好了,车运比船运方便快捷,人们纷纷购买卡车、客货两用车、面包车、轿车、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以车代步,以车代船。川彭、陡港、黄沙、华北、王港、三星等边远村,都有面包车始发站开往县城,镇区每隔20分钟有一班中巴车开往合德,每隔半小时有一班大巴车开往盐城,每天都有班车开往南京、扬州、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

  二、敬老院

  1986年,海河敬老院还在河北老街,五间带走廊的房子,集中供养十来个孤寡老人,其他孤寡老人由所在村包干分散供养。

  1990年初,敬老院迁址到创业街东、伯森路南,占地0.15公顷,建筑面积321平方米,三幢带走廊平房,内设18个单人间,有22名五保老人入住。政府安排3名工作人员,外聘一名炊工。

  2005年,争取到“省关爱工程”经费29.25万元,兴建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781平方米,新栽果木210株、铺设草坪一块,有电视室、棋牌室、洗衣机、冰柜,营造了吃住玩无忧的养老环境。

  截止2005年年底,全镇共有“五保”老人163人,其中入院集中供养的有38人。其余仍由各村分散供养。集中供养经费每人每年1700元,分散供养经费每人每年1100元。

   三、供水

  1986年,全镇仅政府大院内有一口深水井,向周围的机关居民供水。1988年,海关居委会自打1口深水井,解决本居委会村民饮用水问题。1989年,烈士村打1口深水井,向全村和邻近的旭日、陡港、阜余的三河部分村民供水。1990年8月底,陡港村净化水厂竣工,9月1日投入运营。1996年,全乡村民和集体集资,筹建净化水厂,同时各村组组织村民埋设管道。1998年6月竣工,同年7月1日,开始向全镇供水。自此,海河镇居民结束了饮用河水的历史。

  四、供电

  1986年,海河供电所有变压器214台,容量为15250KVA,其中国家代管86台,容量为5420KVA,自办128台,容量9830KVA。

  1993年,国家实施“两复三”改造工程,先后投资157.4万元,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

  1995年,国家实施扶贫通电工程,投入27.21万元,实现村村通电。

  1998年,国家再次投资1107万元,完成第一期电网改造升级。

  2002年,二期农网改造开始,国家又投资785万元,当年底完成二期农网改造任务。

  2003年至2005年,国家又投资420万元,对镇内农网继续进行改造升级。2005年,全镇用电18436户,年用电量达到2100万千瓦时,设备改造完好率达到92%以上,供电可靠率达98%,实现24小时供电,农村居民照明用电价格由原来的1元降到0.54元。

  五、集市贸易

  1986年前,镇境内没有成型的菜市场,人们习惯于在街旁、路边设点摆摊。1990年镇政府新建商业街,并于商业街北首,原海湾小学后新建菜市场,占地面积3335平方米,设有36个摊位。1998年疏竣廖家沟,疏竣的泥沙将伯森路南的整治河填平。2003年,在填平的整治河东端,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海河农贸市场”,2004年6月1日投入使用,新建的农贸市场占地面积8337.5平方米,有门面房54间,大棚内设有60个固定摊位。除镇区集市外,还有运棉河大桥口、川彭小街、官滩村部三地设有逢集点,使距镇区较远的村民也可就近从事贸易活动。

  六、医疗卫生

  1986年,海河镇27个村,村村有卫生保健所。当时合作医疗,每个诊所都配备3名工作人员,除1人负责合作医疗账目外,其余2人专业从事医生工作。村诊所绝大多数是经过培训的“赤脚医生”。当时的海河中心卫生院还在河北老街西首,仅有一幢平房门诊房,一幢病房兼杂用房,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等一般科室,做一些简单手术和一些简单检查,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

  1993年,海河中心卫生院搬迁至集镇南首盐海路东,也只有一幢门诊楼和十几间简易病房。此后,陆续建了一幢标准病房、一幢保健楼,增添了彩色B超机、黑白双功能双探头B超机、奥林巴斯胃镜、碎石机、电脑三维牵引床、射频消融治疗仪、祛瘢痕仪、全套植皮手术刀、激光治疗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乳腺检查仪、三分类血球计数仪、胎心监护仪、新生儿辐射台、新生儿保温箱等现代医疗设备,新购1辆救护车,增设了烧伤创疡等技术先进科室和康复医疗中心。

  2001年,中心卫生院与石家庄市平安医院、盐城市一院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两地专家定期来海河会诊,攻克疑难杂症。95%的医护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水平,有主任医师24人,基本满足了海河及周边乡村人们看病的需求,特别是烧伤治疗,覆盖周围几个县,还获得国家级烧伤科技进步奖。

  2005年,全镇建起了以中心卫生院为龙头,以村级卫生所为网络的社区医疗防疫保健服务体系,村组撤并后,14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都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合作医疗事业2004年起步,至2005年全镇参合率达82%。

  七、教育

  1986年,海河镇有27所小学,5所初中,为全县教育大乡之一。1990年至1995年,群众办学热情高涨,先后有复兴、东胜、陈墩、川彭、三星五个村通过集资建起了教学楼。海河初中通过政府投入,施教区群众集资,建起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铺筑了直达校园的长1000米的水泥路,大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其他初中及村小,在政府关心支持下,于1995年顺利通过省级“普九双基”教育验收。

  不幸的是1993年10月4日,海河小学中午放学时,因渡船钢丝缆绳被一条大钢驳船的锚勾住,将渡船逼翻沉,渡船上的40多名学生全部落水,有20名儿童遇难,最小的7岁,最大的13岁。10·4事件的发生,引起市县领导的深刻反思。1994年,撤销了海河两道渡口,在海河北街东首旭日村境内选址, 1995年正式开工建设一所新的海河小学,当年秋学期便全部搬迁。

  海河中小学校从1998年起至2005年加快了布局调整,1998年撤销塘洼初中,2000年撤销烈士初中,2001年撤销高华小学、清和小学,2002年撤销跃华、烈士、五星、阜丰等9所小学。川彭初中、复兴初中改为海河中学分部。2003年巨星、跃北等五所小学改为海河小学教学点。至2005年,全镇仅剩海河初级中学,海河中心小学和定点村的川彭、陈墩、官滩、复兴、塘洼小学。2000年海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改制拍卖,创办了镇中心幼儿园,同时更名为东方山幼儿园,东方山幼儿园分两个园区施教管理,下设村办16个幼儿园点。

   八、文化广电

  1986年海河镇镇财政预算提留3.29万元用于发展广播事业,当年入户率达90%。1990年提留5.46万元,使广播入户率上升到97%。1993年新开通有线电视网,用户1000多户。1997年开通线箱光缆,信号由卫星天线接收,实行光缆传输,用户达1300多户。2001年体制改革,原来的海河广播放大站更名为海河文广中心。2004年,文广中心由县文广局直管,同时列为事业单位。该年有线电视新增360用户。2005年实施有线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新增用户2000户,全镇累计达46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1986年8月16日,新建的海河影剧院投入运营,共投资62万元,全部由乡村集资,门面楼3层,翻椅980张。首场演出是上海市人民淮剧团,一天两场,连演三天,场场暴满。自此,不是演戏,就是电影,每逢春节场场满座。同时,陡港、川彭、陈墩、复兴、华北、塘洼六个村也有剧场,特别是华北村剧场,有近1000张翻椅,在村级剧场中屈指可数。1997年,镇政府又花53万元,在海河影剧院门楼两边各砌3间3层,共700多平方,与门面楼相连通,取名图书文化楼,内设图书室、阅览室、乒乓室、台球室、舞厅、创作室、儿童活动室等,藏书9000多册。1999年,在影剧院大院内又新建了600多平方米的旱溜冰场。创作室创作了几十幅农民画,其中有3幅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供稿人:束知海  刘艾和  唐维荣  孙开锋  吴德朴

 

附:

新中国初期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立绍

(根据其子孙保存的实物与资料整理)

 

  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给耿立绍《爱国丰产奖状》和《爱国丰产奖章》(附复印件),当时的《人民日报》,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耿立绍,1907年出生于盐城县十四区开通乡(现属海河镇),父母以烧盐为生。土改后,耿立绍和所有农民一样,吃果不忘栽树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努力探索增产的新路。他家的屋梁上挂满了大的麦穗,桃子多的棉株。桌子上摆了一个又一个从田中选回来的种子袋,经他反复筛选,终于选育出一种叫“春大麦”的良种。所谓春大麦,就是立春种,芒种收。这种大麦生长期短,不影响土地冬翻冬冻,耐肥,不易倒复。1951年,他种的二亩春 大麦,亩产853斤,是其他冬种田块的将近三倍,农业部发给他的奖状上清楚地写着“达到全国奖励标准”。他还发明了条播耙,人民日报刊登了条播耙的图纸。

  1951年,耿立绍牵头组织了全区第一个互助组,区里命名为耿立绍互助组。1954年,耿立绍互助组转为合作社,被命名叫“耿立绍农业合作社”。公社化后,他任巨星大队副主任。生产队核算时,他任巨星大队第一生产队长。他领导的互助组,合作社和生产队,因粮棉产量高,多次出席省地县农业先进代表会议。1958年县里奖给他一头耕牛。1963年,他出席省农业先进代表会议时,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耿立绍同志是射阳县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射阳县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1966年,他60岁离职后,还当大队农业技术员,直到70岁。1990年因病去逝,享年83岁。

 

 

                       刘艾和整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