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滩拓荒者的足迹——记全国“粮王”杨定海

发布日期:2018-11-29 23:17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苏北黄海之滨的滩涂上,有这样一位农民,他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奉献,甘愿在荒滩上献金谷,种植规模更是从20亩的责任田发展到2.5万亩,成为江苏省首屈一指的垦荒大户,也成为全国种粮大户之一,他就是1990年被农业部授予“粮王”称号的杨定海。

杨定海是射阳海通人,海通紧挨大海。大海造化出的那一望无际的滩涂,千百年间涌草堆蒿,窝鸟走兔。改革开放以前,杨定海像千万个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躬耕在自己不足20亩的责任田上,一年下来虽衣食有余,但所剩却寥寥。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沉睡的茫茫滩涂。正当许多农村青年“从工从商”奔向城市,“捕鱼捞鳗”涌向大海的时候,已至而立之年的杨定海却看中了那一片荒滩瘠土。在乡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商业流通对广大农民来说还处在一个新课题,广大农村农业劳动力还没有大量转移的时刻,想从农民现有土地中得到集中,以形成种植规模,显然是不可能的。他盘算来盘算去,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发家,必须走出这十几亩固有土地的经营,同时必须甩掉撑锄扛把的劳作方式,他毅然承包了40亩荒地,与妻子一起在那荒草野蒿中安营扎寨,经年累月地“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海风刺骨,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连年承包,连年开垦,一步步迈出了个崭新的天地。到1990年,开垦面积达到1万多亩,粮食总产上亿斤,添置了2台中型收割机、2台东风45马力配套机组、3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和农用设施,成了名符其实的“粮王”。

杨定海成功了,但成功后的他追求的却不是“发财”,而是一个更加崇高的境界——奉献。他说:“想发财,我早就发了。但人不能光为自己。我是人民代表,只要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好事,作点贡献,就满足了”。为此,当有人建议他将部分土地转包给别人,不动手可得利时,他断然拒绝,坚持自己开荒种地。1990年他在村里搞“两田制”,在土地的远近好劣搭配问题上遇到了矛盾,他说服妻子,主动将自己承包未到期的200多亩良田让给群众耕种。对于收获的粮食,他除留用外,全部售给国家。1988年,有人找上门来,要以每百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近40元的价格收购他的25万公斤麦子,差价近10万元。杨定海毫不动心,断然回绝,将麦子全部售给了国家。

党和人民记住了“粮王”的奉献。他连年被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89年,国务院授予杨定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和称赞。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