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射阳区域是茫茫沧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泗入淮”后,带来大量泥沙,在海区淤积,海岸不断向东推移。射阳县境大部分为明代以后逐步成陆,明弘治七年(1494年)时,盐城距海已达15 公里;清咸丰五年(1885)黄河北徙时,盐城距海已达75 公里。黄河北徙后,泥沙来源大减,但县境北部,因黄河三角洲的泥沙被波浪、海流侵蚀而南下,射阳东沙港以南海域继续沉积而使海岸线继续东移。
随着土地不断东移,人口从四面八方汇聚来此,不断东迁。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上游移民迁入,从事盐业、渔业生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将苏州阊门一带十万居民赶到淮南充作煎丁(盐丁),其中一部分被分配到射阳县境,县域西部的四明、海河、新坍、盘湾等地是移民立灶煎盐之地。清康熙年间,安徽徽州盐商宋勉旃,从皖南、淮南、昆山、泰州、兴化等地招收一批移民在今射阳的长荡、盘湾、兴桥、大兴、洋马等地占地煎盐。清末民初,清末状元、民族资本家、南通人张謇与人提倡废灶兴垦,将海门、启东、崇明等地棉农迁入县境沿海镇(区)定居。
明清时期,境内均为煎盐地,分属庙湾、新兴、伍佑三大盐场,隶属两淮盐运使淮安分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隶泰州分司,但版图属县。明清年间,今射阳河以北,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属山阳县;今射阳河以南,新洋港以北地区,属盐城县。清雍正九年(1731),阜宁建县后,潮通港(约为今黄沙港)以北地区,为阜宁县所辖;潮通港以南地区,归盐城县所辖,均属淮安府统管。1916年至1932年,先隶属于淮扬道,后隶属于民国江苏省政府;1933年,隶属江苏省行政督察区第七区专员分署;1936 年,隶属于江苏省第六行政区。1942 年4月,射阳建政后,相继隶属于盐阜区行政公署、盐阜分区专员公署、苏皖边区第五和第十一分区;1949年3月,隶属于苏北盐城地区专员公署、江苏盐城专员公署;1950年8 月初,隶属于盐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月隶属于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盐城专员公署;1968 年4 月,成立射阳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 年10 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原有体制,隶属于盐城地区行政公署;1983 年3 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隶属于盐城市人民政府。